西安代孕公司

美国巢内国际代孕网站: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来源:http://www.bxzpwzd.cn  日期:2019-04-03

一、针对个体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方方面面,很难针对不同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我调节策略进行阐述,然而,心理健康问题无论表现如何复杂,但导致心理不健康的个体原因除了遗传解释的一部分变异之外,主要涉及其认知、情绪及行为的自我调节。

(一)改变消极的思维方式

通常情况下,心理问题总是以对现实的歪曲理解为基础,事件本身或许并不足以导致个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但对事件的理解及看法将最终决定个体的情绪和可能实施的行为。如果采用片面或极端的思维方式去判断现实与推断未来,就可能导致适应不良,出现心理与行为问题。

第一种消极思维方式表现为某些个体总是感觉自己的工作、生活中时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甚至连吃饭穿衣这样的事情都可能成为他们的负担,可事实并非真的如此。他们可能会想:“他为什么用这种眼神看我,肯定不喜欢我。”“我今天穿的这件衣服看起来是不是很傻。”这种想法非常令人沮丧,不但降低个体的自我接纳和信心,久而久之,就可能导致弥漫性的情绪低落和挫败情绪。

第二种消极思维方式是以偏概全。首先提出并对这种消极思维方式进行研究的要数合理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简称RET)的提出者埃利斯(A.Ellis)。合理情绪疗法是认知心理治疗中的一种方法。埃利斯认为,过分概括化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过分概括化是不合逻辑的,就好像以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一本书的好坏一样。过分概括化的一方面是人们对自身的不合理评价。当面对失败或是极坏的结果时,往往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一钱不值等。以自己做的某一件事或某几件事的结果来评价自己整个人,评价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其结果常常会导致自责自罪、自卑自弃的心理以及焦虑和抑郁的情绪。过分概括化的另一个方面是对他人的不合理评价,即别人稍有差错就认为其很坏,一无可取之处等,这会导致一味地责备他人以及产生敌意和愤怒等情绪。按照埃利斯的观点,以一件事的成败来评价整个人是一种理智上的法西斯主义。他认为一个人的价值是不能以他是否聪明,是否取得了成就等来评价的。人的价值就在于他具有人性。他主张不要去评价整体的人,而应代之以评价人的具体行为。这也正是合理情绪疗法所强调的要点之一。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达到完美无缺的境地,所以埃利斯指出,每一个人都应接受自己和他人是有可能犯错误的人类一员。

第三种消极思维方式表现为,某些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拒绝冲突,认为冲突对于正常的人际关系是非常可怕的,总是认为自己必须掩饰与对方有冲突的观点和想法,放弃对局势的控制而委曲求全。因此,他们总想做“老好人”,只是一味地迁就别人,凡事不表达自己的观点,随波逐流。事实上,对别人友好的想法是正确的,但是友好并非一味地压抑自己的欲望和想法,以适应别人或顺从别人。这种消极的思维方式容易导致个体产生压抑感、人际焦虑,以及莫明其妙的愤怒等。而且这种思维方式往往事与愿违,因为他们较少表达真实的自己,容易被评价为较虚伪,而难以得到别人的信任。

第四种消极思维方式是错误地认为自己要控制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实际上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人们常说,变才是永恒不变的。生活中不确定的事情要远远多于确定的事情,而且人生的魅力或许也就在于其不确定吧。然而,持这种绝对控制观点的个体并不这样认为,他们最担心的就是不确定的事情,害怕变化,希望完全控制生活中的所有细节。因此,如果保持绝对控制,他们的生活就会陷入一种毫无刺激、毫无挑战的境地。另一方面,如果难以确保绝对控制,那么他们就很容易陷入一种过分的焦虑和担忧中。实际上,我们不可能控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所有事情,但能够控制如何对这些事情作出反应。因此,坦然面对确定和不确定的事件,然后进行积极的自我调节,才是一种健康的认知和心态。

(二)主动积极的情绪调节

情绪问题几乎伴随着所有心理健康问题。心理不健康的个体总会体验较多的不良情绪或情绪调节较差。即使对于心理健康的个体,也可能随时受各种情绪的困扰。因此,情绪的自我调节就显得尤其重要。

情绪调节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其与健康的关系也是源远流长。中国传统医学把情绪调节放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如“怒伤肝,忧思伤脾”的观点,反映了朴素的心理免疫思想以及对情绪调节与身心健康关系的认识。西方文化中诸如“保持头脑冷静的人才能成功”、“让你的情绪做你的向导”等古老谚语,反映了西方哲学家们对情绪调节所持的两种相反观点。然而,情绪调节作为心理学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个体情绪调节的能力、策略和表现总是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相关联的。这里主要从情绪调节角度介绍三种与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的观点。

第一,情境取向:情绪调节的应对模型。借用精神分析理论解释情绪调节的压力和应对传统,研究者针对儿童情绪调节发展的计划性和复杂性,提出情绪调节的应对模型。比较有影响的如拉扎厄斯和福克曼(Lazarus & Folkman)提出的应对模型。他们把情绪调节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以问题为中心(problem-focused coping),个体通过使用问题解决策略试图改变情境或去除引起紧张的威胁,如重新定义问题、考虑替代解决方案、衡量不同选择的重要性等。这样,个体面对问题情境,经过努力,问题获得解决,从而降低个体的情绪紧张程度或压力。另一种是以情绪为中心(emotion-focused coping),个体为了降低情绪压力采用行为或认知调节策略,如行动上回避、转移注意力、换个角度看问题等,个体主要关注其自身的情绪调节,而不关注实际问题的情况。具体哪种应对类型有助于心理健康呢?研究发现,过多使用以情绪为中心应对的个体,表现出较高的抑郁水平,而过多使用以问题为中心应对的个体,在任务不可控制的情况下,表现出较高的焦虑水平。1608-1617事实上,当知觉到的情绪情境为可控时,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应对,直接解除刺激对情绪的压力,有助于心理健康;当知觉到的情绪情境为不可控制时,以情绪为中心应对情境,通过改变主体的认识或行为而降低情境对情绪的消极影响,进而有利于心理健康。

第二,过程取向:情绪调节的两阶段过程模型。情境观主要把情绪调节作为一次性完成的行为。而格拉斯(J.J.Gross)提出的情绪调节两阶段过程模型则认为,情绪调节是在情绪发生过程中展开的,在情绪发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情绪调节。他依据情绪调节发生在情绪反应之前或情绪反应之后,把情绪调节分为先行关注情绪调节(antecedent-focused emotion regulation)和反应关注情绪调节(response-focused emotion regulation)两个方面。在情绪发生的整个过程,个体最常用的调节策略有两大类,即认知重评(cognitive reappraisal)和表达抑制(expression suppression)。认知重评即从认知上改变对情绪事件的理解、情绪事件对个人意义的认识。该策略试图以一种更积极的方式理解一些使人产生消极情绪体验的事件,或者对情绪事件进行合理化,从而降低消极情绪体验。认知重评改变了情绪体验,属于先行关注的情绪调节策略。表达抑制是指对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情绪表达进行抑制。该策略调动了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但是仅仅控制了情绪的表达,改变了外部情绪表现,情绪体验并没有因此改变,属于反应关注的情绪调节策略。格拉斯及其同事就该模型作了大量研究,均发现,善于使用认知重评策略的个体其幸福感、抑郁和满意度等反映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较积极,而使用表达抑制的个体其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第三,情绪调节的持续时间取向: 心理恢复力的形成──扩大与积聚理论(broaden-and-build theory)。情境取向和过程取向理论只强调了情绪调节内容或情绪调节过程本身,即把情绪调节作为一个情境性的行为或过程,一旦完成,该情绪调节行为或过程即告结束,主要考察个体面对情绪刺激反应的广度(magnitude),或不同调节策略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却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情绪调节过程所持续的时间,即个体恢复到情绪刺激前的正常情绪状态所需的时间(duration)也应是情绪调节的应有之义。

研究发现,消极情绪调节持续时间越长,其健康状况越差。研究者用心理恢复力(psychological resilience)来解释这种现象,指个体在面对丧失、困难或厄运时的有效应对与适应。对某些事件的心理恢复力正如金属的弹性,如有的金属质硬,易折断,说明弹性小,而有的金属则质软,柔顺,不易折断,说明其弹性大。人的心理也是一样,面对消极事件或情境时,个体在产生消极情绪的同时,也会产生与该消极情绪相对抗的力量,即心理恢复力。而积极情绪是心理恢复力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分。弗雷德里克森(B.F.Fredrickson)提出了一个心理恢复力形成的理论:扩大与积聚理论。218-226该理论强调积极情绪在消极情绪调节中的积极作用,认为积极情绪体验扩大了个体瞬间的思维—行动资源,反过来,这些可利用的资源又可能帮助个体建立或积累从身体、智力到社会和心理的资源。通过该机制,积极情绪在个体面对消极情绪情境时,能够帮助个体较快地恢复到正常情绪状态,包括诸如血压、心率等生理指标以及主观情绪体验等。and Social 研究者设计了一个实验,通过不同的任务诱发个体消极、积极和平静的情绪体验,然后再给予所有被试消极情绪刺激。结果发现,积极情绪体验组其心血管指标恢复得最快,悲伤情绪组恢复到正常水平所用的时间最长,平静组次之。 可见,常体验到积极情绪的个体或能较好地调节自己,个体在遭遇消极情绪刺激时,其心理恢复力较高,情绪调节能力强,心理健康水平也较高。而心理恢复力正是积极情绪所推动的结果。

心理恢复力是个体相对较稳定的应对消极情绪的资源,它使个体尽快地恢复到正常情绪状态,而反过来,积极情绪并非仅仅反映了心理恢复力的高低,随着时间的推移,积极情绪通过扩大机制提高个人的心理恢复力。二者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情绪调节的主要任务就是使个体在面对消极事件时,通过利用各种情绪调节策略,尽可能地体验积极情绪,在提高心理恢复力的同时,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在该理论中,积极情绪作为应对消极情境的工具,而不仅仅是与消极情绪相对的情绪类型。该理论把心理恢复力引入到情绪调节中,从而弥补了先前研究的不足,从只强调情绪调节知识或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是否合适,到关注情绪调节所延续的时间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情绪调节延续时间的机制。

(三)积极配合行为训练

我们知道,观念决定行为,但是我们更应该知道,即使认知改变了,行为并不能自动获得改变。因此,从这个意义而言,良好行为的训练比认知改变更重要。有一则寓言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螃蟹、猫头鹰和蝙蝠去上恶习补习班,数年过后,它们都顺利毕业。不过,螃蟹仍横行,猫头鹰仍白天睡觉晚上活动,蝙蝠仍倒悬。”假如你自己不以积极的爱去深入生存,假如你不以自己的方式去为自己揭示生存的意义,那么对你来说,生存就将依然是没有意义的。显然,任何人也不可能完全帮助我们,帮助我们的只可能是自己付诸行动。因此,行为训练技术对于促进心理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社会技巧的训练:学习与他人相处

很多人卷入攻击行为的一个原因是,他们缺乏最基本的社会技巧。他们不知道如何应对他人的挑衅,用使他人平静的方式应对,而不是激怒他们。他们不知道怎样去要求他人或对他人的要求说“不”,而不让他人愤怒。在许多社会环境下,缺乏基本社会技巧的人都会遭遇更高比例的暴力,所以给这样的人装备良好的社会技巧对减少攻击很有帮助。值得庆幸的是,这些个体可以通过专业的训练提高社会技巧,而且这个过程比较简单。研究发现,通过观察他人示范的有效及无效行为,成人和儿童很快就能提高其社会技巧,一般通过几个小时的训练就可以达到。例如,训练过程中先放一段录像,告诉人们恰当的社交行为应该如何,接下来要求当事人模仿片中人调整自己的行为进行角色扮演。在无任何风险的情境下反复进行练习之后,再把新技巧拿到实际情境中进行尝试。这可能会带来一系列好的效果,如社交行为的明显改善,成功社交带来的积极体验和自信,以及对社交活动的积极强化等。闫嵘、俞国良《学习不良儿童社会技能研究的语用视角》,《心理科学》2006年第5期,第1167~1170页这种行为训练可以改善个体的人际环境,减少由人际交往障碍带来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如孤独感、缺乏信心、人际关系不好、对团体缺少归属感等。

2.放松训练

许多神经症及紧张状态中都存在焦虑反应。放松训练就是针对焦虑反应的一种治疗程序,通过身体的放松有助于克服心理上的紧张。放松训练有多种形式,最常用的是渐进式紧张—松弛放松法。此法通过循序渐进地放松身体的一组一组肌肉群,最后达到全身放松。在每一组肌肉的放松过程中,要求先使这组肌肉紧张,这是为了使初学者知道什么是紧张,从而能通过比较,更好地体会放松的感觉。现在的治疗多采用放松训练的录音带,指示受训者一步步进入放松状态。

放松训练的基本步骤是:(1)选择一个安静整洁、光线柔和、没有噪音和干扰的房间,让来访者舒服地靠坐在沙发上,闭上眼睛;(2)体验紧张、放松的感觉,然后逐步进行主要肌肉群紧张和放松的训练,如双手—双臂—脚—下肢—头部—躯干,每一部分肌肉群的训练过程为集中注意—肌肉紧张—保持紧张—解除紧张—肌肉松弛。

在使用放松技术时应注意:(1)第一次进行放松训练时,咨询师和来访者一起做,可减轻来访者的焦虑程度,并能提供模仿的信息;(2)放松技术的指导语,有条件的可以录音,但如使用口语训练时,更便于来访者接受和掌握;(3)在放松过程中帮助来访者体验身体放松后的感受,并让其回家后每天做一次,每次15分钟。

3.系统脱敏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来访者缓慢地暴露在导致神经症焦虑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神经症焦虑的目的。此技术主要用于治疗各种恐惧症状,如恐怖症、儿童或青少年厌学、考试焦虑、社交恐怖等。它通过使学生在放松状态下循序接触所害怕的对象(可以是实际的,也可以是想象的或照片、录像等)来克服恐惧或焦虑。

系统脱敏法一般包括四个步骤。(1)确定问题。为需要消除的行为下一个操作性定义,即害怕的是什么,害怕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是怎样的。(2)放松训练。教会来访者放松的程序,并使其练习至能自如地进入身心放松状态。(3)建立恐惧事件的等级。就恐惧事件,咨询师与来访者一起探讨各种令来访者恐惧的情境,让来访者报告出对每一情境感到焦虑或恐惧的主观程度,并把焦虑程度由低到高排序。以怕蛇为例,来访者最恐惧的情境是触摸真的蛇,可赋予焦虑程度100分;其次是见到眼前的蛇,焦虑程度80分;见到蛇的影像,焦虑程度60分……最低等级,和家人在一起,没有蛇出现,焦虑等级0。(4)实施系统脱敏。一般有三个步骤。第一步,放松。让来访者在放松的情况下进行脱敏练习。第二步,想象脱敏。由咨询师口头描述焦虑情境,让来访者进行想象,从等级最低的焦虑事件开始。事先告诉来访者,当他能清楚地想象此事时,便伸出右手或左手的一个手指向咨询师示意。此后让来访者保持这一想象中的场景30秒左右。第三步,停止想象。让来访者报告此时感觉到的主观恐惧(焦虑)的等级分数。如对蛇恐惧的主观程度可能由20下降到10。然后重复上述步骤,想象的时间每一次可比上次略有延长,直至来访者对此情境不再感到焦虑或恐惧为止。然后进入下一级的脱敏训练。以此类推,直到来访者面对其原先最恐惧的情境也不再感到焦虑为止。在治疗过程中,一般在一次会谈时间内完成1~2个焦虑情境的脱敏训练为宜。

行为训练技术可以由咨询师实施,也可以自己在需要的时候做,简单方便。行为训练技术操作性强,有明确的咨询目标、步骤和结果评价,对于外显的不良行为的矫正,往往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然而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难以改变行为深层的问题,可能使来访者成为被操纵、控制的对象,因此,如果结合认知疗法,其效果会更好更持久。

二、针对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心理健康问题总是出现在群体中的个体身上,作为个体而言,需要积极地进行自我调节和训练,以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另外,有心理与行为问题的个体,无论其是否有意,他仍可能对所处群体或社会的情绪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无论从心理问题的主体出发还是立足于社会发展的立场,心理健康问题都不仅是个人的问题。事实上,针对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已经作了大量的研究,例如,前面章节论及的旨在提高团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等,均是针对心理健康问题而提出的对策。这些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尽管仍存在各种问题,但是毕竟已经逐渐开展起来,并获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然而,因为几乎每一个体都承担着多个社会角色,同属于多个特殊群体,在横向上需要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每一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属于不同的年龄群体,在纵向上也需要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我们认为,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更应该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目前各团体分而治之的形式,不仅不利于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而且也难以使有限的资源配置达到优化。这里结合国外的情况,从群体的角度探讨我国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对策提出思考与建议。

(一)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现状

1.区域不平衡性

美国1992年成立的儿童心理健康支持中心(Child Mental Health Services,简称CMHS)是一个非常系统,十几年来不断完善,集家庭、社区和整个社会于一体,为儿童、青少年提供不同心理健康服务的一个机构。该系统在美国各个州设立了不同内容、针对不同青少年人群的心理健康机构,从远离本土的阿拉斯加到中部的俄亥俄州,延伸到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各地的儿童、青少年及家庭可以就近选择需要求助的机构,非常方便快捷。日本文部科学省早在1999年就实施了“全国儿童计划”,把全国的儿童纳入这一计划中,通过让他们体验社会和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和亲近大自然使身心获得健全发展。我国因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极不平衡。像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在中小学和大学开展起来,学校、家庭和社会均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发展也较迅速;在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尤其是农村和边远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则几近空白。

2.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只是近十年左右的事情,起步较晚,因此,即使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大、中、小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目前仍缺少规范的资格认定标准,其中有的心理辅导课由班主任代上,有的由大队辅导员甚至思想政治课教师担任,从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素质上很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而国外心理辅导教师作为学生成长中一个重要的心理支持者,具有严格的资格标准。比如在美国,当学校心理辅导员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首先必须在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接受特殊训练,还要经过至少一年的实习,然后得到资格认证,才能正式成为学校心理辅导员。而且,美国的中小学心理辅导员往往拥有硕士以上学位,较高的学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心理辅导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育观念的适宜性。

3.家庭卷入不够

前文提到的美国CMHS在各州设立的服务中心,均面向不同的人群,如抑郁症中心、预防自杀中心、暴力以及药物滥用中心等,从而为不同需要的人群提供及时专业的帮助。同时,细致的工作计划和有效的操作机制使家庭卷入频率以及积极性较高,从而有效地预防儿童、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有数据表明,参与该计划的儿童、青少年的学业成绩有了较大提高,旷课率极大降低。超过75%的家庭对这些效果很满意,因而更积极地参与其中。俞国良《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1期,第64~70页

4.从业人数相对较少

据美国国家学校心理辅导员协会调查,当学校中的心理辅导员人数与学生的比例是1∶1 000时,往往能够大大减少学生的违纪问题和学习障碍。肯尼亚州立大学的比尔希尔博士认为,如果不能迅速增加学校中的心理辅导员,让心理学走入校园,将失去推动教育、防止暴力、防止未成年人怀孕的机会。为此,美国还出台了针对校园心理辅导员不充足的政策,其中一个办法是与大学联合培养,免交个人所得税,免除学生读大学时的贷款或返还学生读大学时的学费等。这无疑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影响。我国心理辅导教师的从业人数相对于学生人数而言,远远低于这个比例,而且,目前教育政策非但不能促进学校心理辅导教师从业人数增加,存在的制度空白还限制了发展。比如,学校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的职称、考核按照现行制度无法评定,这就打击了相关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对心理健康问题对策的思考

走在较前列的美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相对而言比较成熟,它的发展趋势可能有哪些呢?结合文献和资料,我们认为将来会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延伸:一是综合化和整合化,即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和治疗机构的整合和重组,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实现信息资料的共享和资源优化配置;一是专业化和精细化,即健全制度,细化市场,各种教育机构或团体要有自己的主要服务对象,有自己的专家。实际上,这是一个问题两个方向的延伸。

1.整合化

(1)机构整合。不同心理健康机构的合作对有效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前文提到的CMHS就是一个较综合的跨区域的工程,有利于不同机构之间的合作和沟通,更好地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服务。但是,由于竞争机制的存在,这种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方式,实际上并不如设想的那样和谐。美国的学校心理健康计划(School Mental Health Project)中提出,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不仅仅是扩展咨询服务或者建立更多的有心理辅导的学校,重要的是建立一个综合性、全方位的机构,使得学校真正成为一个能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的地方。

(2)信息整合。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迫切需要心理健康资源进一步整合,以提高信息化水平。而目前的情况仍属于相对分而治之的局面,各个地区和机构掌握的资料都是零碎的。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急需完整的、更加综合的数据信息,以便政府部门作决策时有据而依,使整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发挥最大作用。当然,当务之急是让这种整合的思想和观念得到社会和有关人士的接受和认可。

那么怎样实现这些整合呢?美国密歇根州综合的学校健康教育模式(简称密歇根模式)是一个很有益的探索,该模式首先由州创设,继而得到州教育部门、社区健康中心、州警察局、家庭组织,以及二百多个专业机构和志愿组织的支持和帮助。密歇根模式为孩子提供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传授知识和基于知识所建立起来的各种应对技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参加该项目的孩子们抵御不良诱惑的能力增强,问题行为减少。密歇根模式得到了广泛好评,被学校、社会和情绪学习联合组织指定为精选项目(select program),美国教育部安全远离毒品机构称其为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项目”。我国将来需要开发出更多的类似于这种系统的具有连续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在实践中检验效果,不断改进和完善,进而向更广大的区域推广。

2.专业化和精细化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门化和针对性不断提高。美国一家咨询公司的一个有关美国公共心理健康的发展趋势的调查中,通过有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论述发现,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根据不同的学生需求设立不同层次的心理辅导机构,16%的学生可以从学校设立的健康教育中心获得一般的心理援助,学校通过网络、资料以及心理辅导教师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暴力干预计划主要为了预防校园犯罪和校园暴力,该计划实施以来,已经大大降低了校园犯罪和校园暴力的人数。而且,在为儿童设立的健康保险项目中,也包括心理健康条目,这可以提供相应的经济支持。但是,仍然有部分学生的问题本来经由心理辅导就可以解决,却被诊断为心理疾病而进行治疗,而应接受心理治疗的学生却未能得到及时的救助,这说明,辅导教师队伍的专业化以及机构或组织的专业化均不够。

(2)立法将更具体,更具针对性。事实上,对公众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美国许多州都已经通过了相关法案,而具体到儿童、青少年,出现心理与行为问题却难以得到及时的鉴定和帮助成了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但是目前很少有针对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法律。将来主要将针对学校、州政府机构和各种基金组织之间的联系进行立法,以保证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项目在操作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另外,考虑到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城市的不足状况,美国政府还出台了相应针对农村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以便不让每个孩子错过获得教育和发展的机会。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然而,现代社会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对策没有什么太大的进展。这个社会已经杂乱不堪,我们的心理也在日益变化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不定,我们在早已扭曲,已不知何为正确。那么,我们要注意心理问题才好。


美国妇女巢内国际代孕

参考资料